快速路出入口及匝道安全施策

2019年9月12日 0 条评论 3.33k 次阅读 0 人点赞

1、出入口类型与设置原则
(1)出入口类型一般分为两种,按出入口的位置及功能分:互通式立交、路段出入口,按出入口的组合类型分:入口-入口、入口-出口、出口-入口、出口-出口。
(2)出入口设置时,宜采用先出后入,量出为入的原则,且出入口形式应单纯统一。
(3)分合流点上、下游450m内最外侧2条车道和减速车道作为影响范围关注。
(4)匝道及集散车道设计车速选取:宜为主线0.4-0.7倍,通常匝道设计车速取40km/h居多【参考《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CJJ 37-2016)、《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5)一般出口设置于车行方向跨线桥等构造物前端,当受条件限制设置于后端时,距离跨线桥的最小距离为150m。
(6)出入口最小间距(包括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

图A)出入口最小间距

2、出口施策
(1)对于路段出口即主辅路出口处,应通过路缘石或柔性交通隔离设施将主辅路明显区别出,防止辅路车辆通过出口进入主路。
(2)除设置必要的出口指路标志和限制速度标志等外,应在辅路左侧连续设置两个注意左侧合流标志,前后间距宜为100m。
(3)应通过施划一定长度(50-100m)车行道同向分隔白色实线,实施出口段影响范围内的车道管控即尽可能降低主线最外侧行车道与减速车道间、主线最外侧行车道与相邻内侧行车道间、辅路车流与出口汇入车流间的交通冲突影响及其安全风险。
(4)应在出口三角楔形端部鼻端处安放必要防车辆碰撞设施,最简易的操作即3个防撞桶;并建议在此处安装一盏雾灯(持续闪烁)或一块(两侧通行)太阳能点阵式线形诱导标(即太阳能道口标)。

图B)出入口最小间距

3、入口施策(请对照图)
(1)对于路段入口即主辅路入口处,应通过路缘石或柔性交通隔离设施将主辅路明显区别出,防止主路车辆通过入口进入辅路。
(2)除设置必要的限制速度标志等外,应在主线右侧靠近合流点端部一定距离(50-100m)设置注意右侧合流标志。
(3)应通过施划一定长度(50-100m)车行道同向分隔白色实线,实施出口段影响范围内的车道管控即尽可能降低主线最外侧行车道与加速车道间、主线最外侧行车道与相邻内侧行车道间、辅路行车道与入口驶入车道间的交通冲突影响及其安全风险。
(4)应在入口三角楔形端部鼻端处安放必要防车辆碰撞设施,最简易的操作即3个防撞桶;并建议在此处安装一盏雾灯(持续闪烁)或一块(两侧通行)太阳能点阵式线形诱导标(即太阳能道口标)。

图C)出入口最小间距

4、匝道施策(重点是针对互通式立交出入口)
(1)因城市内快速路与其他各等级城市道路交通转换较为频繁,快速路出入口间距一般偏小(相对于高速公路一般30km),加之受地形限制及其他因素影响,出入口类型以菱形立交形式设置居多。
(2)应做到车道连续与平衡原则即快速路分合流处,应增加适当长度的辅助车道,同一条道路相邻路段的基本车道数【道路在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的车道数】每次增减不得多于1条,变化点应距离互通式立交500m至1km,并设渐变率不大于1/50过渡段。
(3)应确保驾驶人在曲线范围内连续看到不少于3块线形诱导标,建议可采用太阳能点阵式线形诱导标面板显示全透型线形诱导标
(4)匝道区域行车道路侧净距较大的,应施划导流线占据多余空间。
(5)小半径匝道加强型安全防护措施:
a.防撞墙应同时粘贴铝背基反光膜显示匝道走向,可采用单块间隔式或整体连续式布设;
b.路面施划纵向减速标线,同时可考虑采用彩色防滑路面铺装;
c.匝道进口前方50m处设置速度限制标志(通常采用40km/h),并可考虑增设“前方匝道提前减速”辅助标志联合使用。
(6)同时,应按照出口策略和入口策略中表述各条执行。

赛思

南京赛思交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文章评论(0)